杜甫《望岳》賞析(通用6篇)
賞析,是一個漢語詞匯,意思是欣賞并分析(詩文等),通過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的認(rèn)識,既受到藝術(shù)作品的形象、內(nèi)容的制約,又根據(jù)自己的思想感情、生活經(jīng)驗、藝術(shù)觀點和藝術(shù)興趣對形象加以補(bǔ)充和完善。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杜甫《望岳》賞析(通用6篇),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杜甫《望岳》賞析 篇1
詩中以飽滿的熱情形象地描繪了這座名山雄偉壯觀的氣勢,抒發(fā)了作者青年時期的豪情和遠(yuǎn)大抱負(fù)。
六句實寫泰山之景。
開頭一句“岱宗夫如何”,以一句設(shè)問統(tǒng)領(lǐng)下文。二句的“齊魯青未了”自問自答,生動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綿延、高大!扒唷弊质菍懬啻涞纳缴,“末了”是表現(xiàn)山勢座落之廣大,青翠之色一望無際。這是遠(yuǎn)望之景。
三、四句是近望之勢!霸旎娚裥恪笔钦f泰山秀美無比,仿佛大自然將一切神奇秀麗都聚集在這里了,一個“鐘”字生動有力!瓣庩柛罨钑浴,突出泰山的高聳挺拔,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與昏暗的兩個天地!案睢弊中蜗筚N切,給參天矗立的山姿賦予了生命力。
五、六兩句是近看之景,并由靜轉(zhuǎn)動。“蕩胸生層云”描寫山腰云霧層層繚繞,使胸懷滌蕩,騰云而起,用“層云”襯托出山高!皼Q眥入歸鳥”,是瞪大了眼睛望著一只只飛回山林中的小鳥,表現(xiàn)出了山腹之深。一個“入”字用得微妙傳神,好象一只只小鳥從遠(yuǎn)處徐徐而來,又徐徐而去,足見山腹是何等深遠(yuǎn)了。
最后兩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,仍是“望”,而不是“登”,是作者由望景而產(chǎn)生了登臨的愿望!皶(dāng)凌絕頂”中的“凌”字,表現(xiàn)了作者登臨的決心和豪邁的壯志!耙挥[眾山小”,寫詩人想象中登上絕頂后放眼四望的景象,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顯得低小,以此襯托出泰山的高大。
這首詩的題目是“望岳”,全篇緊緊抓住“望”字寫景,寫景中又處處烘托著一個“高”字。從而把泰山的萬千景色、高大的氣勢渲染得纖毫畢現(xiàn),令人如親臨其境。故此《望岳》一詩,成為歷代描寫泰山的佳篇,被人們傳頌不絕。
通過這篇望岳賞析,同學(xué)們是否對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。
杜甫《望岳》賞析 篇2
詩題為《望岳》,“望”字貫穿全詩。
首聯(lián)為遠(yuǎn)望:“岱宗夫如何?齊魯青未了!遍_篇以設(shè)問起句,寫意中遙想,久慕其名,而未得親歷其境!搬纷凇,即泰山。岱是泰山的別名,因居五岳之首,故尊稱為岱宗!胺蛉绾巍,到底怎么樣呢?“夫”,在這里無實在意義。接句自問自答,以夸張手法,極寫“齊魯青未了”的氣勢,放眼望去,一片青翠蒼郁,綿延不絕!褒R魯”,春秋時兩諸侯國,后用為該地域的簡稱。泰山北為齊,泰山南為魯!扒辔戳恕,形容泰山山脈綿延深遠(yuǎn),青翠蒼郁,從齊到魯看不到盡頭。這一句是遠(yuǎn)望,摹寫泰山臥于齊魯大地,突出了岱宗的雄偉宏闊的氣勢。第一句設(shè)問,是詩人初見泰山時又驚又喜,情急之中一時竟然找不到恰當(dāng)?shù)恼Z言來形容,自然免不了心口相商地推敲沉吟起來。第二句寫泰山給予遠(yuǎn)望中的詩人的突出印象,“齊魯青未了”五個字可謂別出心裁:那清翠的山色連綿起伏,沒有盡頭。由魯?shù)氐烬R地,囊括無遺。這是何等氣象!
頷聯(lián)為近望:“造化鐘神秀,陰陽割昏曉。”三<四句以南北分割“昏曉”的景象寫泰山高聳云端、萬仞摩天的高偉雄峻。這里是近望,贊嘆大自然把天地間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。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兩大部分:陽坡是晴朗的清晨,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。這奇?zhèn)延^的景象真是鬼設(shè)神施,造化所鐘!霸旎,指天地自然!扮娚裥恪,天地間神奇秀美皆聚泰山。“鐘”,聚集的意思。
此聯(lián)寫走近泰山抬頭仰望時所見所感,寫出泰山的神奇秀麗和高大巍峨。一句寫山之壯美,仿佛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美都匯集在泰山之上。一個“鐘”字將上句寫泰山廣闊的背景,拉回到泰山本身的千仞峻深上來,賦予泰山拔地而起的動感將大自然擬人化,寫得格外有情:大自然將靈秀之氣全集中于這座山。,一句寫山之高峻,仿佛一把利劍劈開了陰陽兩個天地,陰暗分明。這里的一個“割”字,表現(xiàn)泰山之雄險奇崛,化靜為動,極具匠心。使本來靜止的山峰變得靈動起來,顯出山峻峭如剛鋒,將山南山北判若晨昏,由此可以想見山色的變幻無窮。
頸聯(lián)為細(xì)望:“蕩胸生曾云,決眥入歸鳥!边@兩句是想像之辭。詩人由遠(yuǎn)望、近望進(jìn)而想到泰山氣象萬千,云氣層生,一定會震蕩人們的心胸,使之豁然開朗;站在泰山之上,眼光也會更加敏銳,連一掠而過的歸鳥也收入眼底。這兩句寫主觀感受,反襯出泰山的雄偉壯麗及其感人力量。“蕩胸”,心頭滌蕩,胸襟為之開豁!笆幮亍本涞囊馑际牵缴蠈釉漂B起,沖擊滌蕩著心胸,胸襟為之開闊!皼Q眥”,眼睛睜大,眼角欲裂,形容極力張大眼睛!氨{”,眼眶!叭搿,收入眼里,看到。
詩人的目光集中到“層云”和“歸鳥”上,山峰間那飄飛的層云,讓人心胸開闊;飛翔的歸鳥,消失在極目遠(yuǎn)望的心頭。如果說頷聯(lián)寫的是靜景的話,那么頸聯(lián)寫的則是動景:層云任飄蕩,宿鳥歸飛疾,畫面靈動,一派生機(jī)。在這出神的追望中引出尾聯(lián),由所感到所想。
最后的尾聯(lián)是詩人想象之詞,“會當(dāng)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。”結(jié)尾兩句寫由望岳而引起的決心。表達(dá)的是詩人盡快登上泰山極頂?shù)目释1M管此時詩人沒有登上山巔,但他相信總會有一天登上頂峰,將天下群山盡收眼底!“會當(dāng)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,表現(xiàn)了詩人心情之急切、飛步攀登的決心和豪邁的氣慨。因泰山之雄偉而引出一覽無余而后快的心緒,抒發(fā)了詩人昂揚(yáng)向上,積極進(jìn)取的博大胸懷。“會當(dāng)”,應(yīng)當(dāng),一定要!傲琛,登臨,登上!敖^頂”,最高峰。“覽”,俯視的意思。這兩句既寫了泰山的巍峨高聳,也表達(dá)了詩人的壯志和毅力,能開闊讀者的眼界和心胸。詩人在有意無意之間抒發(fā)出他的壯志情懷:昂揚(yáng)向上、積極進(jìn)取、勇于攀登、俯視一切……給人以無限的啟示和激勵!@就是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、并能引起人們強(qiáng)烈共鳴的原因。
杜甫《望岳》賞析 篇3
杜甫《望岳》詩,共有三首,分詠東岳(泰山)、南岳(衡山)、西岳(華山)。這一首是望東岳泰山。開元二十四年(736),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“裘馬清狂”的漫游生活。此詩即寫于北游齊、趙(今河南、河北、山東等地)時,是現(xiàn)存杜詩中年代最早的一首,字里行間洋溢著青年杜甫那種蓬蓬勃勃的朝氣。
全詩沒有一個“望”字,但句句寫向岳而望。距離是自遠(yuǎn)而近,時間是從朝至暮,并由望岳懸想將來的登岳。
首句“岱宗夫如何?”寫乍一望見泰山時,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,非常傳神。岱是泰山的別名,因居五岳之首,故尊為岱宗。“夫如何”,就是到底怎么樣呢?“夫”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虛字,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,是個新創(chuàng),很別致。這個“夫”字,雖無實在意義,卻少它不得,所謂“傳神寫照,正在阿堵中”。
“齊魯青未了”,是經(jīng)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,真是驚人之句。它既不是抽象地說泰山高,也不是象謝靈運(yùn)《泰山吟》那樣用“崔崒刺云天”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,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──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(yuǎn)遠(yuǎn)橫亙在那里的泰山,以距離之遠(yuǎn)來烘托出泰山之高。泰山之南為魯,泰山之北為齊,所以這一句描寫出地理特點,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。明代莫如忠《登東郡望岳樓》詩說:“齊魯?shù)浇袂辔戳,題詩誰繼杜陵人?”他特別提出這句詩,并認(rèn)為無人能繼,是有道理的。
“造化鐘神秀,陰陽割昏曉”兩句,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,是上句“青未了”的注腳!扮姟弊,將大自然寫得有情。山前向日的一面為“陽”,山后背日的一面為“陰”,由于山高,天色的一昏一曉判割于山的陰、陽面,所以說“割昏曉”!案睢北臼莻普通字,但用在這里,確是“奇險”。由此可見,詩人杜甫那種“語不驚人死不休”的創(chuàng)作作風(fēng),在他的青年時期就已養(yǎng)成。
“蕩胸生層云,決眥入歸鳥”兩句,是寫細(xì)望。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,故心胸亦為之蕩漾;因長時間目不轉(zhuǎn)睛地望著,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!皻w鳥”是投林還巢的鳥,可知時已薄暮,詩人還在望。不言而喻,其中蘊(yùn)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。
“會當(dāng)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,這最后兩句,寫由望岳而產(chǎn)生的登岳的意愿!皶(dāng)”是唐人口語,意即“一定要”。如王勃《春思賦》:“會當(dāng)一舉絕風(fēng)塵,翠蓋朱軒臨上春!庇袝r單用一個“會”字,如孫光憲《北夢瑣言》:“他日會殺此豎子!”即杜詩中亦往往有單用者,如“此生那老蜀,不死會歸秦!”(《奉送嚴(yán)公入朝》)如果把“會當(dāng)”解作“應(yīng)當(dāng)”,便欠準(zhǔn)確,神氣索然。
從這兩句富有啟發(fā)性和象征意義的詩中,可以看到詩人杜甫不怕困難、敢于攀登絕頂、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(guān)鍵所在,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。這就是為什么這兩句詩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,而至今仍能引起我們強(qiáng)烈共鳴的原因。清代浦起龍認(rèn)為杜詩“當(dāng)以是為首”,并說“杜子心胸氣魄,于斯可觀。取為壓卷,屹然作鎮(zhèn)!(《讀杜心解》)也正是從這兩句詩的象征意義著眼的。這和杜甫在政治上“自比稷與契”,在創(chuàng)作上“氣劘屈賈壘,目短曹劉墻”,正是一致的。此詩被后人譽(yù)為“絕唱”,并刻石為碑,立在山麓。無疑,它將與泰山同垂不朽。
杜甫《望岳》賞析 篇4
此詩開門見“山”,直奔主題!搬纷凇,泰山又名“岱”,為五岳之首,諸山所宗,故稱。起句設(shè)問:泰山是什么樣子?頓時便抓住讀者,將他們拉進(jìn)自己的詩境里來。次句自答:它蒼翠著整個山東大地,綿延不絕!今山東地域在春秋時期分屬齊、魯兩國,齊在泰山北,魯在泰山南!扒唷保米鲃釉~,煉字精悍!拔戳恕保辉杲Y(jié)。泰山山脈之大,非遠(yuǎn)觀不能領(lǐng)略,這就繳出了題中的那個“望”字。
第三句,“造化”指大自然及其創(chuàng)造者。“鐘”,聚集。此句謂上蒼對泰山特別眷顧,集神奇秀麗于其一身。這是對泰山的高度贊美。第四句,山北為“陰”,山南為“陽”;日落為“昏”,日出為“曉”。此句夸張?zhí)┥降母叽螅f它割斷了夜晚與白晝。“割”字下得老辣、生新。這兩句仍然從大處落墨,對泰山作宏觀描述。
以上四句,重心在“岳”;五六兩句,重心轉(zhuǎn)移到“望岳”的“我”!皩釉啤,重疊的云!皼Q”,裂!氨{”(zì),眼眶。二句是說遠(yuǎn)望泰山,云氣繚繞,胸中仿佛也有重云生成并激蕩;瞪大眼睛,目送鳥兒歸山,直到它們沒入蒼茫山色,眼眶都快要瞪裂。這兩句,特別是“決眥”句,刻畫自己“望岳”的情態(tài)極為傳神。
古體詩并不要求對仗,律詩才要求中間兩聯(lián)對仗。本篇三四五六句是兩聯(lián)工妙的對仗,熔律體入古體,尤見詩人融會貫通的文學(xué)才力。
“決眥”句中,那“歸鳥”已將作者的詩心從遠(yuǎn)望之處牽引到了山中,與他心儀的泰山零距離接觸了,于是末尾便水到渠成地由“望岳”自然延伸到“立志登岳”!皶(dāng)”,定要。二句是說:我定要登上泰山的頂峰,俯視那矮小的群山!這正是《孟子·盡心上》“(孔子)登泰山而小天下”云云的詩意表達(dá)。卒章顯志,青年詩人用最高亢的音調(diào)唱出了他的人生理想與追求。此前不久,他剛經(jīng)歷了進(jìn)士考試失利的挫折。但他“窮且益堅,不墜青云之志”(唐王勃《滕王閣序》),仍保持著積極樂觀、奮發(fā)向上的銳氣。憑著這股銳氣,盡管終其一生也未能實現(xiàn)自己的.政治抱負(fù),但至少在詩歌創(chuàng)作上,他為我們中華民族樹立了一座文學(xué)的“泰山”!
杜甫《望岳》賞析 篇5
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,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。全詩沒有一個“望”字,卻緊緊圍繞詩題“望岳”的“望”字著筆,由遠(yuǎn)望到近望,再到凝望,最后是俯望。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,抒發(fā)了自己勇于攀登,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,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。
首句“岱宗夫如何?”寫乍一望見泰山時,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,非常傳神。岱是泰山的別名,因居五岳之首,故尊為岱宗!胺蛉绾巍,就是“到底怎么樣呢?”“夫”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語氣助詞,這里把它融入詩句中,是個新創(chuàng),很別致。這個“夫”字,雖無實在意義,卻少它不得,所謂“傳神寫照,正在阿堵中”。可謂匠心獨具。
接下來“齊魯青未了”一句,是經(jīng)過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。它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,也不是像謝靈運(yùn)《泰山吟》那樣用“崔崒刺云天”這類一般化的語言來形容,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──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(yuǎn)遠(yuǎn)橫亙在那里的泰山,以距離之遠(yuǎn)來烘托出泰山之高。泰山之南為魯,泰山之北為齊,所以這一句描寫出的地理特點,在寫其他山岳時不能挪用。明代莫如忠《登東郡望岳樓》特別提出這句詩,并認(rèn)為無人能繼。
“造化鐘神秀,陰陽割昏曉”兩句,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,是上句“青未了”的注腳。一個“鐘”宇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,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,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。山前向日的一面為“陽”,山后背日的一面為“陰”(山南水北為“陽”,山北水南為陰),由于山高,天色的一昏一曉被割于山的陰、陽面,所以說“割昏曉”。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現(xiàn)象,可詩人妙筆生花,用一個“割”字,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,這力量不是別的,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,形成不同的景觀,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。這里詩人此用筆使靜止的泰山頓時充滿了雄渾的力量,而那種“語不驚人死不休”的創(chuàng)作風(fēng)格,也在此得到顯現(xiàn)。
“蕩胸生曾云,決眥入歸鳥”兩句,是寫細(xì)望。見山中云氣層出不窮,故心胸亦為之蕩漾!皼Q眥”二字尤為為傳神,生動地體現(xiàn)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,想把這一切看個夠,看個明白,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,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。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現(xiàn)得更為形象鮮明!皻w鳥”是投林還巢的鳥,可知時已薄暮,詩人還在望。其中蘊(yùn)藏著詩人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對祖國山河的贊美之情。
末句的“會當(dāng)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兩句,寫詩人從望岳產(chǎn)生了登岳的想法,體現(xiàn)了中華民族自強(qiáng)不息的仙字精神。此聯(lián)號為絕響,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,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,也表現(xiàn)出詩人的心胸氣魄!皶(dāng)”是唐人口語,意即“一定要”。如果把“會當(dāng)”解作“應(yīng)當(dāng)”,便欠準(zhǔn)確,神氣索然。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(jìn)行對比,表現(xiàn)出詩人不怕困難、敢于攀登絕頂、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(guān)鍵所在,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。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。正因為泰山的崇高偉大不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,所以登上的極頂?shù)南胪旧恚?dāng)然也具備了雙重的含義。
全詩以詩題中的“望”字統(tǒng)攝全篇,句句寫望岳,但通篇并無一個“望”字,而能給人以身臨其壕之感,可見詩人的謀篇布局和藝術(shù)構(gòu)思是精妙奇絕的。這首詩寄托雖然深遠(yuǎn),但通篇只見登覽名山之興會,絲毫不見刻意比興之痕跡。若論氣骨崢嶸,體勢雄渾,更以后出之作難以企及。
杜甫《望岳》賞析 篇6
全詩可分兩大層,都是切著“望”字寫的。
前兩聯(lián)為第一大層,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!搬纷诜蛉绾?齊魯青未了”寫遠(yuǎn)望所見。泰山位于古代齊、魯兩國之間,其北為齊,其南為魯,齊、魯之“青”,是泰山掩映的結(jié)果!拔戳恕,綿綿不盡之意。這里,杜甫想說的是,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?請看,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。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、參天聳立的形象!霸旎娚裥悖庩柛罨钑浴,這是近望所見。上句寫泰山的秀美,用的是虛筆。為什么要用虛筆?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,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,這是杜甫的強(qiáng)烈感受,是泰山的秀美在杜甫心靈上的折光反映。下句寫泰山的高大,這是實寫!瓣庩枴狈种干降哪稀⒈眱擅,山南先得日光,故易曉;山北日光不到,在曉猶昏!案睢弊譄挼脴O好,從山的北面來看,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,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。
后兩聯(lián)為第二大層,也寫了泰山景物,但著力表現(xiàn)的是杜甫的感受!笆幮厣疲瑳Q眥入歸鳥”,寫的是實景,乃細(xì)望所見。泰山極高,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(tuán)團(tuán)云氣,層出不窮;又極幽深,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。杜甫抓住這兩個景物細(xì)節(jié)表達(dá)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,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:“會當(dāng)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!边@是化用孔子的名言:“登泰山而小天下”。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:它不止是杜甫要攀登泰山極頂?shù)氖难,也是杜甫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。杜甫早年就“竊比稷與契”(《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》),常以“致君堯舜上,再使風(fēng)俗淳”(《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》)自任,沒有這樣的情懷,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。
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(lián),中間兩聯(lián)又都是對仗,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,它不講究平仄,而且押的是仄聲韻。
【杜甫《望岳》賞析(通用6篇)】相關(guān)文章:
望岳的賞析誰有?10-26
《望岳》古詩賞析翻譯01-16
杜甫古詩《望岳》教學(xué)案例05-11
杜甫《春望》唐詩賞析05-28
古詩詞望岳賞析01-17
杜甫春望解析10-17
杜甫《春望》詩歌鑒賞12-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