寡妇张开腿让黑人通爽,吃瓜黑料,欧美激情内射喷水高潮,亚洲精品午夜国产va久久成人

我要投稿 投訴建議

北魏孝文帝的主要事跡

時間:2021-08-11 17:24:22 國學常識 我要投稿

北魏孝文帝的主要事跡

  拓跋宏(467年10月13日—499年4月26日),又名元宏,即北魏孝文帝。南北朝時期北魏第六位皇帝,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少數(shù)民族政治家、改革家。

  拓跋宏是北魏獻文帝拓跋弘長子,即位時僅5歲,改年號為延興。由于北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,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,生母即被賜死,由祖母馮太后撫養(yǎng)成人。拓跋宏即位時年紀太小,由祖母馮皇太后執(zhí)政。

  太和十四年(490年),孝文帝正式親政。親政后,進一步推行改革。太和十九年(495年),孝文帝從平城遷都洛陽;后又改鮮卑姓氏為漢姓,藉以改變鮮卑風俗、語言、服飾。此外,鼓勵鮮卑和漢族通婚;評定士族門第,加強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的聯(lián)合統(tǒng)治;參照南朝典章制度,制定官制朝儀。孝文帝的改革,對各族人民的融合和各族的發(fā)展,起了積極作用。

  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,孝文帝拓跋宏病逝,享年33歲,謚號孝文皇帝,廟號高祖,葬于長陵。

  少年垂拱

  主詞條:拓跋弘、馮太后

  北魏皇興元年八月戊申日(農(nóng)歷八月二十九日,467年10月13日),拓跋宏生于當時北魏的首都平城(今山西大同市)紫宮 。是獻文帝拓跋弘之長子,母親李夫人,中山大族李惠之女。拓跋宏未生之時,獻文帝的嫡母馮太后臨朝,獻文帝皆聽命于母后;拓跋宏降生之后,馮太后才歸政,并親自撫養(yǎng)皇長子宏。

  皇興三年(469年)六月辛未日,年僅三歲的皇長子拓跋宏被立為皇太子 ;逝d五年(471年)八月丙午日,受父禪即帝位,改年號為延興 。由于北魏實行子貴母死制度,拓跋宏在被立為太子時,生母即被賜死,由祖母馮太后一手撫養(yǎng)成人。

  孝文帝初即位,太上皇拓跋弘仍然總攬朝政。當時,北魏連年水旱,租調(diào)繁重,官吏貪暴,百姓流離,各族人民的反抗斗爭連綿不斷。延興元年(471年)九月,青州高陽民封辯聚眾千余人,自稱齊王。十月,沃野、統(tǒng)萬二鎮(zhèn)敕勒族叛魏,朔方民曹平原率眾攻破石樓堡,殺軍將;十一月,司馬小君起兵于平陵。延興二年(472年)二月至三月,東部敕勒與連川敕勒相繼謀叛,北入柔然;七月,光州民孫晏、河西民費也頭聚眾反。延興三年(473年)二月,北魏朝廷發(fā)布詔令,規(guī)定凡縣令能肅清一縣“劫盜”的,兼治二縣,同時享受二縣令的待遇;能肅清二縣“劫盜”的,兼治三縣,三年后升遷為郡太守。二千石官吏也是這樣,三年后升遷為刺史。太上皇拓跋弘攬政數(shù)年,還先后采取了一些獎勵廉吏、嚴懲貪污、減輕租賦、勸課農(nóng)桑等相應措施,但都收效不大,局面一直沒有多大改變。據(jù)統(tǒng)計,僅從孝文帝即位的延興元年至太和四年(471—480年)的十年之中,有史可考的各地暴動、反叛事件就達二十幾起之多,北魏政局處于嚴重動蕩之中 。

  承明元年(476年)六月,拓跋宏剛滿十歲時,太上皇拓跋弘被其嫡祖母馮太后毒死,馮太后以太皇太后的名義二次臨朝稱制,改年號為太和。拓跋宏在位初期,嫡祖母馮太后以他的名義頒布措施。馮太后足智多謀,能行大事,生殺賞罰,決之俄頃,具有豐富的政治經(jīng)驗和才能,自太和元年(477年)以后,開始在社會風俗、政治、經(jīng)濟等方面進行一系列重大的改革,有意識地進行漢化。太和七年(483年)十二月,她下令禁絕“一族之婚,同姓之娶”,從婚姻上改革鮮卑舊俗,太和八年(484年)六月,下詔班制俸祿;太和九年(485年)、十年(486年),馮太后又以拓跋宏的名義親自主持頒行了重要的均田制和三長制,給北魏社會帶來重大的變化。孝文帝拓跋宏自幼在馮太后的撫育、培養(yǎng)下長大成人,對祖母十分孝敬,性又謹慎,自太后臨朝專政,他很少參決朝政,事無大小,都要稟承馮太后旨意 。

  獨攬大政

  太和十四年(490年),孝文帝拓跋宏年滿二十三歲,在馮太后的長期嚴格教育和直接影響下,他不但精通儒家經(jīng)義、史傳百家而才藻富贍,而且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經(jīng)驗,增長了實際才干,這些都為后來的改革大業(yè)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同年九月,馮太后病逝。孝文帝哀傷至極,大哭三日。他痛哭失聲地對臣下說:“朕自幼承蒙太后撫育,慈嚴兼至,臣子之情,君父之道,無不諄諄教誨。 ”又在詔書中說:“朕幼年即帝位,仰恃太后安緝?nèi)珖。朕的祖宗只專意武略,未修文教,又是她老人家教導朕學習古道。一想起太后的功德,朕怎能不哀慕崩摧?內(nèi)外大臣,誰又不哽咽悲切?”從此以后,孝文帝獨自挑起了改革的重擔。太和十七年(490年),24歲的拓跋宏開始親政。孝文帝繼承太后遺志,重用漢族士人,在各方面進一步實施改革,全盤推行漢化。他模仿漢族王朝的禮儀,作明堂、建太廟、正祀典、迎春東郊、親耕藉田,祭祀舜、禹、周公、孔子,養(yǎng)國老、庶老,允許群臣守三年之喪。

  太和十五年(491年)十一月,他仿照漢人官制,大定官品,考核州郡官吏,他在考課詔中規(guī)定:“二千石官吏考在上上的,試充四品將軍,賜乘黃馬一匹;考在中上的,委任五品將軍;考在上下的賜給衣服一套。”同年冬天,設太樂官,議定雅樂,除去鄭、衛(wèi)之音;命中書監(jiān)高閭與樂官討論古樂,依據(jù)儒家六經(jīng),參照各國音樂志,制定聲律。太和十六年(492年)正月,頒布五品詔,詔令規(guī)定:宗室遠屬不是太祖拓跋珪子孫和異姓封任的都降為公,公降為侯,侯降為伯,子、男不變。名稱雖易,但品秩如前,公為第一品,侯第二品,伯第三品,子第四品,男第五品。又命令群臣議五行之次,采納秘書丞李彪等人的建議,以為晉承曹魏為金德,北魏應承晉為水德。四月,頒布新律令,廢除了北魏初年殘酷的車裂、腰斬,改為梟首、斬首和絞刑三等,把夷五族、夷三族等酷刑加以降等,夷五族降止同祖,夷三族降止一門,門誅降止本身 。

  南遷洛都

  孝文帝拓跋宏親政后,首先整頓吏治,頒布俸祿制,立三長制,實行均田制。孝文帝推行漢化最重要的措施是遷都洛陽。北魏長期都于平城,平城偏北地寒,六月風雪,風沙常起。偏北的地理位置更不利于北魏對整個中原地區(qū)的統(tǒng)治,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。為保證遷都順利進行,孝文帝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和安排:太和十七年(493年)五月,他召集百官,宣稱要大舉伐南朝齊,計劃在南伐途中造成遷都的既成事實。在朝會上,任城王拓跋澄站出來反對,退朝后,他立即召見任城王澄,屏退左右,單獨與澄計議說:“這次舉動,的確不易。但國家興自塞外,徙居平城,這里是用武之地,不能實行文治,今將移風易俗,實在難啊!崤函帝宅,河洛王里,朕想趁此南伐大舉而遷居中原,不知任城意下如何?”拓跋澄被提醒,立即表示贊同。六月,即刻下令修造河橋,以備大軍渡河;并親自講武,命尚書李沖負責武選,選擇才勇之士。七月,立皇長子拓跋恂為太子,發(fā)布文告,移書齊境,聲稱南伐;下詔在揚、徐二州征集民丁、召募軍隊;又使廣陵王拓跋羽持節(jié)安撫北方六鎮(zhèn),調(diào)發(fā)精騎。至此,準備基本就緒。

  太和十七年(493年)八月,孝文帝拜辭馮太后永固陵,率領群從百官,步騎百余萬從平城出發(fā)南伐。命太尉拓跋否與廣陵王拓跋羽留守平城,以河南王拓跋干為車騎大將軍,負責關右一帶的軍事,與司空穆亮、安南將軍盧淵、平南將軍薛胤等共同鎮(zhèn)守關中。 臨行之際,太尉拓跋丕奏請以宮人相從,孝文帝厲聲斥責說:“臨戎不談內(nèi)事,不得妄請。”大軍列隊出城,一路之上,陣容整齊,浩浩蕩蕩,所過之處,秋毫無犯,經(jīng)恒州、肆州,于太和十七年(493年)九月底抵達洛陽。時值深秋,陰雨連綿,大軍就地休息待命。當時許多鮮卑大臣雖不愿內(nèi)遷,但更畏懼南伐,故只得相從,不敢再提出異議,遂定遷都大計。

  太和十八年(494年)孝文帝正式宣布遷都洛陽。隨著遷都的進行,大批鮮卑人源源不斷地涌入內(nèi)地,北魏政府又面臨著許多新問題:鮮卑人的習俗是編發(fā)左衽,男子穿袴褶,女子衣夾領小袖,多數(shù)人不會說漢語,這些都不符合中原的習俗;且新遷之民初來洛陽,居無一椽之室,食無擔石之儲,不擅農(nóng)業(yè),人心戀舊。如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,將會嚴重地阻礙各民族之間的交往和經(jīng)濟文化的發(fā)展,不利于北魏政權(quán)的鞏固。在王肅、李沖、李彪、高閭等漢族士人的支持下,遷洛之后,孝文帝立即著手改革鮮卑舊俗,全面推行漢化。

  革俗漢化

  太和十八年(494年)十二月二日,孝文帝下詔禁止士民穿胡服,規(guī)定鮮卑人和北方其他少數(shù)民族人民一律改穿漢人服裝,朝廷百官改著漢族官吏朝服。幾天后,又下詔免除代遷戶三年的租賦,鼓勵他們在政府新授給的土地上耕種;他們中的許多人還被選為羽林、虎賁,充當禁衛(wèi)軍。恰在這時,蕭道成的侄子蕭鸞殺海陵王蕭昭文,篡位自立,稱明帝。消息傳來,孝文帝怒斥蕭鸞不忠不義,遂以此為借口,興師問罪。他先派行征南將軍薛真度向襄陽,大將軍劉昶向義陽,徐州刺史拓跋衍向鍾離,平南將軍劉藻向南鄭,分四路大舉伐齊。十二月底,又親率大軍三十萬南伐,渡淮河直抵壽陽。由于壽陽防守嚴密,魏軍不能攻下,只好放棄壽陽沿淮河東攻鍾離。次年三月,孝文帝被迫撤兵。

  太和十九年(495年)五月下旬,孝文帝從前線回到洛陽,不顧鞍馬勞頓,又立即召集群臣,商議禁絕胡語。六月,正式發(fā)布詔令:“不得以北俗之語,言于朝廷,若有違者,免所居官。” 當月,孝文帝又發(fā)布詔令,規(guī)定遷到洛陽的鮮卑人,死后要葬在河南,不得還葬平城。于是,從代郡遷到洛陽的鮮卑人全都成為河南郡洛陽縣人。孝文帝又依據(jù)古代《周禮》中的'制度,下詔去長尺,廢大斗,改重秤,頒行全國。太和十九年(495年)八月,洛陽金墉宮建成,詔令在洛陽城內(nèi)設立國子學、太學、四門小學。九月,新都營繕工程初步告竣,平城六宮、文武全部遷到了洛陽。

  太和二十年(496年)正月,孝文帝下令改鮮卑復姓為單音漢姓。他在詔令中說:“自代郡遷到洛陽的諸功臣舊族,姓或重復,都要更改。”于是,皇族拓跋氏改姓元氏,改拔拔氏為長孫氏、達奚氏為奚氏、乙奚氏為叔孫氏、丘穆陵氏為穆氏、步六孤氏為陸氏、賀賴氏為賀氏、獨孤氏為劉氏、賀樓氏為樓氏、勿忸于氏為于氏、尉遲氏為尉氏,其余所改,不可勝紀。改姓以后,鮮卑族姓氏不再重復奇僻,與漢姓完全相同,鮮卑族在漢化的道路上又邁出了新的一步。為使鮮、漢兩族進一步融合,孝文帝還大力提倡鮮卑人與漢人通婚。他帶頭納范陽盧敏、清河崔宗伯、滎陽鄭羲、太原王瓊、陜西李沖等漢族大士族的女兒以充后宮,并親自為六弟聘室,命長弟咸陽王元禧聘故潁川太守陜西李輔女,次弟河南王元干聘故中散大夫代郡穆明樂女,次弟廣陽王元羽聘驃騎諮議參軍滎陽鄭平城女,次弟潁川王元雍聘故中書博士范陽盧神寶女,次弟始平王元勰聘廷尉卿陜西李沖女,季弟北海王元祥聘吏部郎中滎陽鄭懿女。六個王妃中,除代郡穆明樂女出于鮮卑八大貴族之一外,其余都是中原的著名漢族大士族。孝文帝還采用魏晉的門第等級制度,在鮮卑貴族中分姓定族,根據(jù)姓族等級高低分別授以不同的官位、給予不同的特權(quán)。

  孝文帝的漢化改革使鮮卑經(jīng)濟、文化、社會、政治、軍事等方面大大的發(fā)展,緩解了民族隔閡,史稱“孝文帝中興”。

  平定反叛

  太和二十年(496年)八月,孝文帝巡幸嵩岳,皇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。元恂素不好學,體又肥大,最怕洛陽的炎熱天氣,每每追樂舊都,常思北歸;又不愿說漢語、穿漢服,對所賜漢族衣冠盡皆撕毀,仍舊解發(fā)為編發(fā)左衽,頑固保持鮮卑舊俗。中庶子高道悅多次苦言相勸,他不但毫無悔改之意,反而懷恨在心。孝文帝出巡給了他可乘之機,遂與左右合謀,秘密選取宮中御馬三千匹,陰謀出奔平城,并親手殺死高道悅于宮禁之中。事發(fā)后,領軍元儼派兵嚴密防遏各宮門,阻止了事態(tài)的發(fā)展。第二天清晨,尚書陸琇馳馬奏報,孝文帝聞訊大驚,中途急急折返洛陽,當即引見元恂,怒不可遏,列舉其罪,親加杖責,又令咸陽王元禧等人代替自己打了元恂一百多杖,直打得皮開肉綻,才拖出門外,囚禁于城西別館。十月,孝文帝在清徽堂引見群臣,議廢太子恂。十二月,廢元恂為庶人,囚禁于河陽無鼻城。次年四月,孝文帝巡幸長安,御史中尉李彪秘密上表,告發(fā)元恂又與左右謀反。孝文帝得報,急派咸陽王禧與中書侍郎邢巒率人帶著毒酒趕赴河陽,逼令元恂自盡,時年十五歲 。

  元恂被廢的當月,恒州刺史穆泰、定州刺史陸睿相互合謀,暗中勾結(jié)鎮(zhèn)北大將軍元思譽、安樂侯元隆、撫冥鎮(zhèn)將魯郡侯元業(yè)、驍騎將軍元超及陽平侯賀頭、射聲校尉元樂平、前彭城鎮(zhèn)將元拔、代郡太守元珍等人,陰謀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首領,起兵叛亂。元思譽,汝陰王元天賜之子,景穆太子之孫;元業(yè),平陽公元丕之弟;元隆、元超皆為元丕之子。這些人大都是鮮卑舊貴及其后裔,他們不滿意孝文帝親任中原儒士,他們對于遷都變俗、改官制服、禁絕舊語都抱著反對的態(tài)度。元丕甚至公然在盛大的朝會上獨穿鮮卑舊服而毫無顧忌,孝文帝看他年老體衰,也不強責。遷洛之初,元隆、元超還曾企圖劫持太子元恂留居平城,起兵割據(jù)雁門關以北的恒、朔二州,陰謀雖未得逞,但叛逆之心不死,這次又與穆泰等人醞釀更大的叛亂。

  元頤佯裝許諾,以穩(wěn)住穆泰等人,暗中將叛亂陰謀密報朝廷。時任城王元澄臥病在床,孝文帝立即召見他。元澄受命,倍道兼行,經(jīng)雁門往北直趨平城(恒州治所)。先遣侍御史李煥單騎入城,出其不意,曉諭穆泰同黨,示以禍福,叛黨頃刻瓦解。穆泰無計可施,倉促率麾下數(shù)百人攻煥,不克,敗走城西,束手就擒。元澄窮治穆泰同黨,收陸睿等百余人下獄,民間帖然;并將平叛始末寫成奏章上報朝廷。

  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正月,立皇子元恪為太子。叛亂平息后,孝文帝以鮮卑舊貴和北方各少數(shù)族酋長不堪暑熱,允許他們秋居洛陽,春還部落,當時人稱他們?yōu)?ldquo;雁臣” 。

  御駕南伐

  太和二十一年(497年)六月,孝文帝一行渡渭水入黃河,東還洛陽。返京后的第三天,即下令征發(fā)冀、定、瀛、相、濟五州兵卒二十萬,準備再次大舉南伐。經(jīng)過一番準備,八月,孝文帝率六軍從洛陽出發(fā),使任城王元澄與仆射李沖、御史中尉李彪等人留守京城,命皇弟彭城王勰暫領中軍大將軍。孝文帝引兵直趨襄陽,彭城王元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,眾號百萬,吹唇拂地。兵至赭陽,留諸將攻取,自率兵南下奔襲宛城,當晚攻克外城。房伯玉率眾堅守,魏軍不能取勝。孝文帝留咸陽王元禧等人攻南陽,自引兵至新野,又遭到齊新野太守劉思忌的頑強抵抗,直到十月,仍然不能攻下。齊明帝急派大將崔慧景率步騎二萬余人增援襄陽。

  十一月,南齊韓秀芳等十五將投降北魏,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勝利。戰(zhàn)爭相持到第二年三月,北魏終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陽、新野、南鄉(xiāng)等郡,劉思忌被殺,房伯玉被迫出降。繼而大敗崔慧景、蕭衍于鄧城,斬首、俘獲二萬余人。孝文帝乘勝率眾十萬圍攻樊城,齊雍州刺史曹虎閉門自守。但渦陽一戰(zhàn),魏軍失敗,一萬多人被殺,三千多人被俘,軍資器械財物損失上千萬。北魏急調(diào)步騎十余萬往援渦陽,才迫使齊軍撤退。九月,孝文帝得知齊明帝死訊,乃下詔稱說“禮不伐喪”,引兵而還。歸途中,身患重病,十多天不能引見侍臣,經(jīng)過急救,方才轉(zhuǎn)危為安。

  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一月,孝文帝風塵仆仆地回到洛陽,盡管病魔纏身,但還是堅持上朝理事。南齊為了奪回雍州所失各郡,派太尉陳顯達督率平北將軍崔慧景軍四萬擊魏,屢破魏將元英,圍攻襄陽以北三百里的馬圈城達四十余日,城中糧食斷絕,將士以死人肉和樹皮充饑,魏兵被迫突圍,死傷千余人。陳顯達又派軍奪回南鄉(xiāng)郡,給北魏造成嚴重的軍事壓力。三月初,孝文帝抱病又一次離洛陽御駕親征,命于烈居守,以右衛(wèi)將軍宋弁相輔助 。

  晚年病世

  孝文帝自染病以來,彭城王元勰常在身邊侍奉醫(yī)藥,晝夜不離左右,飲食必先嘗而后進,蓬首垢面,衣不解帶,睡不安席。孝文帝久病心煩,易于動怒,侍臣稍有過失,動不動就要誅斬。魏軍進至馬圈城,與齊軍相遇,孝文帝堅持親自部署指揮戰(zhàn)斗。三月底,孝文帝病情惡化,被迫北還,行至谷塘原,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四月初一日,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,時年三十三歲。

  孝文帝駕崩后,彭城王元勰與任城王元澄秘密商議,恐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外露,南齊陳顯達返兵追逼,故秘不發(fā)喪;行抵宛城的時候才派遣中書舍人張儒奉詔征太子元恪前來,將孝文帝逝世的消息公諸于眾。太子元恪到了魯陽之后,才為孝文帝舉行喪禮,正式即皇帝位,是為宣武帝。五月,宣武帝葬孝文帝于長陵(洛陽湹水以西),廟號高祖。

  政治

  創(chuàng)三長制

  太和十年(486年),北魏政府以三長制取代宗主督護制,采用鄰、里、黨的鄉(xiāng)官組織,抑制地方豪強蔭庇大量戶口。關于三長制的設立,《魏書》提到:“舊無三長,惟立宗主督護,所以民多隱冒,五十、三十家方為一戶。沖以三正治民,所由來遠,于是創(chuàng)三長之制而上之。” 北魏政府與地方豪強的矛盾,究其根本是經(jīng)濟上的矛盾,焦點是豪強所包藏的眾多人口。孝文帝定三長制,既是對地方行政制度的發(fā)展,更是國家同地方豪強爭奪戶口的一次變革。太和十年(486年)“五家立一鄰長,五鄰立一里長,五里立一黨長,長取鄉(xiāng)人強謹者” ,“初立黨、里、鄰三長,定民戶籍” 。

  整頓吏治

  延興二年(472年),政以久任,滿一年升遷一級;治績不好的即使就任不久,也要受到處罰,甚至降級。實行俸祿制之前,北魏律對貪污罪分為“枉法”與“義贓”,胡三省注《資治通鑒》云:“枉法,謂受賕枉法而出入人罪者。義贓,謂人私情相饋遺,雖非乞取,亦計所受論贓。 ”為嚴懲貪污,班祿之后孝文帝與文明太后親自辦理一件典型大案,即汝陰王南安王貪污案。 汝陰王、南安王“黷貨聚斂”,按懲貪法令應當處以死刑。但他們貴為皇親,身份特殊,故而孝文帝與文明太后召集大臣討論“為存親以毀令,為欲滅親以明法”。文明太后并不支持大臣們提出的特赦建議。最終兩王免于死刑,“削除封爵,以庶人歸第,禁錮終身”, 受到比較重的處罰。

  頒俸祿制

  太和八年(484年),頒俸祿制,申明俸祿以外貪贓滿一匹絹布的處死。次年頒行的均田令中,又規(guī)定地方守宰可以按官職高低給一定數(shù)量的俸田。所授公田不準買,離職時移交下任。官俸制頒行不久,孝文帝開始推行爵祿制。官、爵是統(tǒng)治階級兩大系統(tǒng),與北魏官制相比,北魏的授爵更加寬松,戰(zhàn)亂時期多向部落貴族、軍功貴族授爵。當時爵位僅為一種榮譽,又稱為“假爵”,與經(jīng)濟利益無關,因此有濫授現(xiàn)象。 至孝文帝時,要為有爵者班俸,勢必清理這些虛封。

  俸祿制的推行,初衷是為了解決官吏的收入問題、打擊腐敗,但在推行過程中并未實現(xiàn)這兩個目標。清廉的官員依舊生活清苦,地方官吏收入差距拉大,有爵者與無爵者不僅存在榮譽上的差別,還出現(xiàn)了收入上的差別。貪污問題沒有得到根除,反而刺激一些巨貪出現(xiàn),而鎮(zhèn)將的貪污聚斂更是誘發(fā)了邊疆不安定因素。

  考課法

  孝文帝改革后,官吏來源的主渠道是門閥以及與門閥制度相應的選舉制度,這種選官方式必然造成一部分官員依靠門資占據(jù)官位卻缺乏相應的能力?颊n制度是對任官制度的調(diào)整和補充,本意是通過考績監(jiān)督官員的行政行為,并為官員升黜提出參考標準。北魏考課法分為外考法令與內(nèi)考法令,外考法令是針對地方官的考課法令,內(nèi)考法令或稱內(nèi)令,是針對中央官的考課法令。

  史載:“孝文帝,勵精求理,內(nèi)官通班以上,皆自考覈,以為黜陟。 ”內(nèi)考令的對象是內(nèi)官“通班以上。孝文帝改革之后,考課制度不可避免地與選舉制度相銜接,但在實施中也保留了任人取賢的精神。與重視門第的選舉制度相比,北朝對官員的評估不是一味地只看門第。孝文帝對官吏的考察十分重視,并且要求嚴格。三年一次考績,考察官員對通經(jīng)的理解,多次考試之后才決定升降與否,以此來顯示官吏的能力水平。

  改革官制

  太和年間,孝文帝議定百官秩品,分九品,每品又分正、從。從品為北魏之首創(chuàng)。太和十九年(495年),孝文帝又按照家世、官爵等標準,將代北以來的鮮卑貴族定為姓、族,姓為高,族次之,其中穆、陸、賀、劉、樓、于、嵇、尉八姓,“皆太祖已降,勛著當世,位盡王公,灼然可知者,且下司州、吏部,勿充猥言,一同四姓。”所謂四姓,一說為中原漢族高門崔、盧、李、鄭,一說為漢族甲、乙、丙、丁四種郡姓,前者似為確。班定姓族,使鮮卑貴族與漢士族得以進一步結(jié)合 。

  遷都洛陽

  為了便于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文化,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(tǒng)治,孝文帝決心把國都從平城(今山西大同市)遷到中原地區(qū)。太和十七年(493年),孝文帝親自率領步兵騎兵三十多萬南下,從平城出發(fā),到了洛陽。正好碰到秋雨連綿,行軍發(fā)生困難。于是決定遷都洛陽。

  重視門閥

  孝文帝改革后,北魏選舉重視門資,高門子弟以此入仕,占據(jù)相當數(shù)量的職位,他們的子弟又不斷以同樣的方式起家、升遷,逐漸造成一個龐大的官僚集團。與此同時,軍功貴族和寒門出身的官吏也占有一定比例。如果考課法正常運作,官吏各有升遷與淘汰,那么官僚集團內(nèi)部尚可以健康循環(huán)。但如上文所提到的,考課法的實施逐漸流于形式,官吏無論才能如何大多被評定為不升不降的等級。官僚集團失去活動力,漸漸膨脹,到北魏后期出現(xiàn)官少人多的現(xiàn)象。

  經(jīng)濟

  頒行均田

  太和九年(485年),北魏政府頒布了均田令,對不同性別的成年百姓和奴婢、耕牛都作了詳盡的受田規(guī)定。授田有露田、桑田之別。露田種植谷物,不得買賣,七十歲時交還國家。桑田種植桑、榆、棗樹,不須交還國家,可以出賣多余的部分,買進不足的部分。還規(guī)定授土地時對老少殘疾鰥寡都給予適當?shù)恼疹櫋?/p>

  變革稅制

  延興五年(475年),為改變過去州、郡、縣爭收租調(diào)的混亂局面,北魏政府確定只能由縣一級征收,征收時禁止使用大斗、長尺、重秤。

  改革租制

  太和十年(486年),孝文帝對租調(diào)制度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。新租調(diào)規(guī)定以一夫一婦為征收單位,每年交納帛一匹,粟二石。十五歲以上的未婚男女,從事耕織的奴婢每八人,耕牛每二十頭的租調(diào),分別相當于一夫一婦的數(shù)量。

  軍事

  平定叛亂

  太和二十年(496年)八月,孝文帝巡幸嵩岳,太子元恂留守金墉城。孝文帝出巡給了他可乘之機,遂與左右合謀,秘密選取宮中御馬三千匹,陰謀出奔平城,并親手殺死高道悅于宮禁之中。事發(fā)后,領軍元儼派兵嚴密防遏各宮門,阻止了事態(tài)的發(fā)展。孝文帝聞訊大驚,中途急急折返洛陽,怒不可遏,列舉其罪,親加杖責。后議廢太子恂,并逼令元恂自盡,時年十五歲。

  元恂被廢的當月,恒州刺史穆泰、定州刺史陸睿相

  拓跋宏碑文

  拓跋宏碑文

  互合謀,暗中勾結(jié)鎮(zhèn)北大將軍元思譽、安樂侯元隆、撫冥鎮(zhèn)將魯郡侯元業(yè)、驍騎將軍元超及陽平侯賀頭、射聲校尉元樂平、前彭城鎮(zhèn)將元拔、代郡太守元珍等人,陰謀推舉朔州刺史陽平王元頤為首領,起兵叛亂。

  元澄受命,倍道兼行,經(jīng)雁門往北直趨平城(恒州治所)。先派遣侍御史李煥單騎入城,出其不意,曉諭穆泰的同黨,向他們說明利害,叛黨頃刻瓦解。穆泰見無計可施,倉促率麾下數(shù)百人攻打李煥,失敗之后逃到城西,束手就擒。元澄將穆泰同黨全部平定,將陸睿等百余人下獄;并將平叛始末寫成奏章上報朝廷。

  南伐蕭齊

  太和二十二年(498年)六月,孝文帝下令征發(fā)冀、定、瀛、相、濟五州兵卒二十萬,準備大舉南伐。孝文帝引兵直趨襄陽,彭城王勰等三十六軍前后相繼,眾號百萬。兵至赭陽,留諸將攻取,自率兵南下奔襲宛城,當晚攻克外城。房伯玉率眾堅守,魏軍不能攻克。

  孝文帝留咸陽王元禧等人攻南陽,自引兵至新野,又遭到南齊新野太守劉思忌的頑強抵抗,直到十月,仍然不能攻下。齊明帝急派大將崔慧景率步騎二萬余人增援襄陽。十一月,南齊韓秀芳等十五將投降北魏,魏兵才在沔水以北取得一次勝利。戰(zhàn)爭相持到第二年(499年)三月,北魏終于攻占了雍州的南陽、新野、南鄉(xiāng)等郡,劉思忌被殺,房伯玉被迫出降。繼而大敗崔慧景、蕭衍于鄧城,斬首、俘獲二萬余人。孝文帝乘勝率眾十萬圍攻樊城,齊雍州刺史曹虎閉門自守。但渦陽一戰(zhàn),魏軍失敗,一萬多人被殺,三千多人被俘,軍資器械財物損失上千萬。北魏急調(diào)步騎十余萬往援渦陽,才迫使齊軍撤退。九月,孝文帝得知齊明帝死訊,乃下詔稱說“禮不伐喪”,引兵而還。歸途中,身患重病,十多天不能引見侍臣,經(jīng)過急救,方才轉(zhuǎn)危為安。

  太和二十三年(499年)三月初,孝文帝抱病又一次離洛陽御駕親征,四月初一日,孝文帝崩于谷塘原之行宮。 南征之事中途作罷。

  外交

  對南齊

  在南齊永明之后,南北對抗的均勢被打破,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已處于積極進攻的主導地位。其實,往前追溯,自劉宋元嘉年間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南侵、泰始年間北魏攻占青齊,南朝不斷遭受巨大的軍事壓迫。在此基礎上,孝文帝繼位之后,便不斷加強對南朝的軍事攻勢,而且表現(xiàn)出日益強烈的統(tǒng)一江南的愿望,其決然遷都洛陽等重大舉措則是統(tǒng)一戰(zhàn)略的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當然,對于孝文帝之南征及其統(tǒng)一戰(zhàn)略,朝臣之中多有分歧,甚至出現(xiàn)激烈的爭議。

  在新的南進戰(zhàn)略下,北魏利用南朝宋齊易代之機興兵淮北。魏孝文帝在主政之前,對于征服江南,統(tǒng)一全國。 由于受到馮太后的影響,似乎已有成策。其親政后,進一步明確相關南征戰(zhàn)略,并不斷親率大軍,發(fā)動對南齊的軍事攻勢,表現(xiàn)出強烈的統(tǒng)一江南的愿望。正是在這一愿望的驅(qū)使下,孝文帝親政后不斷謀劃對南朝的戰(zhàn)爭,并決意將都城遷移至洛陽。

  對高句麗

  至北魏踐祚,秉承華夏之主的繼承地位,其對周邊部族、勢力集團的封晃直接繼承了既往王朝的傳統(tǒng)。北魏顯現(xiàn)拉攏他們“天下一家”的姿態(tài),試圖保持國際影響力,將原有的國際體系繼續(xù)維持下去。對高句麗的冊封就是明顯的例證。實際上,這是“羈縻”政策在特殊形勢下的變化。取得華夏正統(tǒng)名分最大益處即是可以使得北魏統(tǒng)治者減少在其擴張中遇到的阻力,而在與實力層面相同的對手競爭中贏得政治上的主動地位 。

  孝文帝太和年間,魏麗關系基本理順。從孝文帝承明元年(476年)六月至太和十八年(493年)十月遷都洛陽,期間十八年之久,雙方基本保持了友好往來。北魏力主與東夷諸部建立和平關系,保證東部地帶的平穩(wěn);高句麗在時任國王高鏈主持下也朝著與魏交好的方向推進雙方關系,致使此時期雙邊關系一直保持了較為和平穩(wěn)定的態(tài)勢。期間,太和十五年(490年),高句麗王高鏈逝世,而業(yè)已親政北魏的孝文帝特為高鏈舉行了隆重的哀悼大禮 。

  文化

  移風易俗

  孝文帝遷都洛陽后,督使鮮卑族禁著胡服,改穿漢人服裝;朝廷上禁鮮卑語,改說漢話;規(guī)定鮮卑貴族在洛陽死后,不得歸葬平城,并改他們的籍貫為河南洛陽,改鮮卑姓為漢姓;鮮卑貴族門閥化,提倡他們與漢族高門通婚等。

  洛陽聚集著大量的鮮卑貴族,孝文帝為了推廣漢文化,不惜以徹底清除本民族文化為代價,禁止這些鮮卑貴族延續(xù)本民族語言、傳統(tǒng)、風俗。但孝文帝推行漢化之后不久,在洛陽發(fā)現(xiàn)仍有婦女穿民族服裝。

  儒佛文化

  孝文帝改革后,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文化在洛陽取得壓倒性的優(yōu)勢。作為首都,洛陽集中了全國的文化精英。這也是令南朝人感慨“衣冠士族,并在中原”的緣故。除鮮卑文化、漢文化之外,佛教文化也在洛陽大行其道,使得洛陽文化呈現(xiàn)出少數(shù)民族、宗教文化與漢文化相結(jié)合的特征。

  在佛教信仰在洛陽大行其道,與孝文帝大力引入禮教改革北魏風俗文化相結(jié)合,形成北魏佛教信仰的一個特征,即儒家思想與宗教觀念的融合。高層次的知識分子如顏之推,在談到佛教時充分肯定其宗教義理和社會功能,對批判佛教的言論給以多方面駁斥。呂思勉論說南北朝宗教信仰時,曾提到:“中國人之于佛,流俗雖不免迷信,士大夫之有識者,固多能知其教義。既能知其教義,自知其理與儒、道無二,而建寺、造像等,徒為煩費矣。

【北魏孝文帝的主要事跡】相關文章:

北魏孝文帝改革06-12

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06-12

北魏孝文帝的歷史貢獻01-20

北魏孝文帝遷都的歷史典故01-17

北魏孝文帝的歷史評價06-12

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沒有用?03-05

陶淵明的主要事跡11-11

李淵主要事跡06-17

北魏是哪個朝代的07-25

进贤县| 宜良县| 德安县| 迭部县| 响水县| 江阴市| 思茅市| 兰州市| 三原县| 武鸣县| 垦利县| 湘阴县| 宿州市| 承德县| 长武县| 平武县| 万宁市| 奉贤区| 绵阳市| 罗江县| 桓台县| 英超| 普安县| 淅川县| 囊谦县| 滦平县| 南皮县| 龙游县| 宝应县| 疏勒县| 罗江县| 永吉县| 遂川县| 鄯善县| 高邮市| 古交市| 原阳县| 进贤县| 天峨县| 岢岚县| 文登市|